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樊三彩 报道
“攀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铁、钒、钛等资源伴生,富集了全国20%的铁、90%的钛、52%的钒资源。钛金属新材料是战略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异的综合性能决定了其在关键核心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12月14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骆铁军在于成都举行的钛金属新材料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表示。
我国钛金属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钛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采选-冶金-加工-装备制造-工程应用”完整产业链,国内近700家的钛金属企业分工协作、深度耦合,基本建成现代化钛金属产业体系,提升了在全球钛工业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格局下,西方主要钛金属生产国不断提升其在核心关键领域的应用占比,强化政府干预,重构产业链条,存在脱钩断链风险。对我国而言,也急需打造安全稳定可靠的钛金属产业链。
MK体育恩波利合作伙伴我国钛金属产业链建设成就辉煌
“我国钛金属产业经过7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钛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从上世纪70年代十年累计生产1000吨、到90年代十年累计生产1万吨,再到2021年1年生产10万吨,如今,我国钛金属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65%,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各领域。”鞍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镇介绍。
我国钛金属产业链建设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4方面:一是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新突破。我国钛铁矿资源储量占全球储量的30.4%,居世界第一,但一直未能实现高效利用。自2013年国家发改委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以来,钛资源综合利用率由17%提升到了35%,钛精矿产量跃升全球第一。二是产业体系建设形成新格局。经几十年发展,攀西地区以鞍钢为依托形成了从钛原料到钛制品初步完整的钛产业链,新疆、云南、江苏、浙江也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钛金属产业集群。三是工艺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及自主制造,我国已装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钛金属制造系列设备,钛熔炼工序的自动称混料系统、10000吨电极压机、大型VAR炉、大功率EB炉,大吨位快锻机、环锻机、挤压机、高精度轧机均得到了批量装备。四是产品应用领域打开新空间。在钛金属生产制造体系发展的同时,我国同步建立起“科研-设计-应用”体系,使得钛金属在核电、海洋深潜器、石化装备、舰船及海水淡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鞍钢重点推进钛金属强链延链补链,形成了钛铁矿采选、海绵钛冶金、钛金属熔炼、钛材加工及应用纵向一体化的钛金属产业体系,为打造基于国内资源支撑国家战略的钛金属新材料现代产业链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鞍钢攻克了超细粒级钛铁矿回收技术世界级难题,钛精矿产量由70万吨提升到180万吨;高炉渣提钛工艺技术逐步成熟,自主设计建成的10万吨级产业化示范线全面实现达产,钛资源利用率将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有望形成颠覆性工艺技术。”李镇介绍。
同时,鞍钢着力生态耦合,推动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在采购端,鞍钢2024年与国内外600余家企业开展钛金属产业链供应合作,钛金属产业链有关采购50余亿元;在销售端,鞍钢2024年向下游供应钛精矿110万吨、海绵钛3.5万吨,约占国内供应量的1/5,为产业链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钛金属原料产品;在创新端,鞍钢年投入钛金属全产业链研发费用1.5亿元,推动了行业钛原料、海绵钛、钛材等环节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集聚发展。
“钢、钛不仅在资源端共生,在制造端也具备高度协同条件。相较于钢铁行业动辄成百上千万吨的规模,钛金属产业尚处于培育和快速发展期,规模相对较小。鞍钢集团牵头开展钛金属新材料现代产业链建设,不仅为钛金属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活力。”骆铁军肯定道。
不过,钛合金应用也存在一定限制因素。“民机蒙皮、框、梁等结构件目前未选用钛合金存在主要限制因素为,虽然钛合金拥有相较于铝合金更高的比强度,但在相同的强度要求下,为保证可加工性,机体结构必须保证一定的厚度尺寸,会导致钛合金设计裕度浪费,且钛合金密度相较于铝合金更大,带来附加重量,经济效果不明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首席科学家、C919 大型客机系列总设计师吴光辉表示。
离钛金属强国还有差距
我国虽已是全球第一大钛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钛金属产能不断提升,但整体竞争力离钛金属强国还有差距。
例如,高端钛原料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2023年达到了37.4%,其中,钛金属原料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这已成为国内钛金属产业发展的重大安全风险;国际竞争能力有待提升,钛材出口价值远低于进口,2023年钛加工材出口均价为2.8万美元/吨,进口均价达到8.5万美元/吨,出口均价约为进口均价的1/3;冶炼端产能增长依然明显高于加工端,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钛材加工端扩张周期与行业周期不同步;应用领域拓展还不充分,生活、医疗、3C等领域用钛合金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等。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国钛金属产业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钛金属产业未来发展的路在何方?与会嘉宾纷纷建言献策——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副局长尚鹏认为,要以“安全自主”和“高端突破”为主攻方向,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可控的钛金属制造产业链体系。同时,探索建立以“大”企业为牵引,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有序竞合、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干勇指出,我国钛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应包括:提升我国高端海绵钛用钛精矿的自主可控能力;合理规划海绵钛产能增长速度,保证钛合金产业发展质量;布局钛合金在新领域的应用研究;建立钛金属应用考核数据库,完善“开发-生产-服役”全产业链数据系统;我国钛产品在建筑、汽车、3C等高端民用领域的应用正在快速上升,着力推动高端民用市场应用等。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安仲生建议从3方面入手,一是攀西-云南钛资源带集中了我国90%的钛资源,可进一步深化研究高炉渣提钛、攀西钛矿提质生产氯化原料、熔盐氯化法等工艺,将该地区打造为我国优质钛矿、海绵钛的生产基地。二是加强钛材的应用推广,通过促进钛材应用量的提升,逐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三是对国内高端钛材存在的短板进行摸底,以业内骨干企业为核心,对关键材料展开联合攻关,补足当前存在的短板。“国内海绵钛产能增速较高,未来供应充足,使得钛从稀有金属逐步成普通金属,海绵钛价格将趋于相对稳定。”安仲生认为。
“鞍钢将以牵头打造钛金属新材料现代产业链为契机,组织调研产业链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加强鞍钢研发平台建设,按照‘持续投入、协同攻关、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联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此外,还将持续提升自主资源保障水平,加快高炉渣提钛、攀西钛精矿升级氯化渣技术攻关,开辟资源保障新路径;深化基于国内资源的大型熔盐氯化炉技术攻关,同步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推动2030年钛金属原料对外依存度降至40%以下、2035年钛金属原料自主可控全面实现。”李镇表示。
邮轮目的地推荐 ~ 日本福冈
从我国出发的邮轮无非就2个方向,1个是往东航行,目的地日韩。另一条是往南,途径东南亚等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地理,经纬度的差异,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致。在接下去的几期专题中...
韩国瑜给赖清德挖了个坑?
从我国出发的邮轮无非就2个方向,1个是往东航行,目的地日韩。另一条是往南,途径东南亚等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地理,经纬度的差异,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致。在接下去的几期专题中...